梁文道是“奶共”還是“港獨”

2021, 網頁/軟件

English version

點此前往原網頁

下面是embedded的版本,需要一段時間載入

這是一個關於2019香港社運的作品。它同時也是一件關於一國兩文兩語所帶來的微妙遺產的作品。

源文本來自梁文道,一位活躍於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的作家和評論家。由於他在2019年的社會運動的中立立場,他同時遭到了部分香港人和部分內地人的攻擊。他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個受到來自兩個地區的攻擊的公眾人物。在這之中我觀察到,儘管香港和內地的攻擊他的人有著非常不同的“政治立場”,在他們的立場背後,是非常相似的邏輯和思維方式。這個作品試圖在某種程度上展示,探索和詢問這些相似之處。

梁文道在2019年發表的大多數文章都有關嚴肅的話題,比如政治,文化和藝術。但是經過Markov模型的重塑之後,所生成的文本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意義,荒謬,令人困惑和可笑的。這在我看來是互聯網消解嚴肅討論這一事實的影射。這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壞的。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反應。通過解構的過程,我們可以跳出現有的觀念和陳規嗎?而在解構之後,我們能否回到問題本身並找到一個答案?

回應源文本中一篇討論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文章以及以及近年來廣東話被賦予了某種政治意義的這一事實,我寫了一個算法,每隔數秒,將生成的文本中的兩個詞,一個替換為在普通話中同音或近音的詞(替換為簡體中文), 一個替換為廣東話中同音或近音的詞(替換為繁體中文)。由於某些歷史原因,普通話,簡體字和大陸綑綁在了一起,廣東話,繁體字和香港亦然(雖然在大陸有大量講廣東話寫簡體字的人口,在香港亦有大量講普通話/國語寫繁體字的人口)。這種語言和文字的固有觀念或是偏見,實際上為兩地人的互相溝通和理解帶來阻礙。

算法使文本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化。一段時間後,由於詞的替換,文本在字面上變得越來越無意義,但是由於被替換的詞與原來的詞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發音,因此觀眾仍然可以猜到以前在那個地方的詞是什麼,並對原本的文本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文本所發生的事情是對梁文道(及其他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的隱喻:人們引用,並「解釋」與扭曲,他寫/說的內容,來支持他們對他的看法,然後乙引用甲的引文,而丙引用乙的引文……所以他們口中的作者的話語的意義與作者本身想表達的意義越行越遠,而人們亦越來越難以從中讀出作者原本的思想。

這也是對這個越來越分裂,“二極管化”的社會的隱喻。 社交媒體的算法以及一些個人和團體的煽動,使得中立意見的空間丟失了。 你要么是“我們”的一部分,要么是“敵人”的一部分。 不存在兩者之間的位置,“我們”和“敵人”之間也沒有任何共同點。 這樣,討論和談判的可能性就沒有了。 只剩下仇恨和攻擊。

讀音數據收集自粵語開放詞典,CC-Canto和CC-CEDICT,經過處理

截圖(點擊查看大圖)

點此前往其GitHub頁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